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,可谓至圣矣,具体到两汉今文十四博士之学,其基本思想前提有几个方面。
其仆曰:‘子不将救之乎?献子曰:‘敢不分谤乎!韦昭注:言欲与韩子分谤共非也。(《庄子?齐物论》)厉丑西施美,成玄英注:夫纵横美恶,物见所以万殊。
(45)譬如说乾称父,坤称母,只下称字,便有分别。今观儒臣自有一般气象,武臣自有一般气象,贵戚自有一般气象。王弼接着老子讲,道是无,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由内在的道德理义的推展,有两种趋势:一是从主体推致客体,穷究万物深奥道理,此理为事物的本性、性质。(《管子?心术上》)义是普遍适宜,礼是因人的亲疏、贵贱的情感而差分,而有礼仪的节文,体现了理的秩序、规则,以合符伦理道德的需要。
冯友兰、任继愈都认为牝是一切动物母性生殖器,玄牝是象征幽深的、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,这是天地万物的根深、根据。裴頠对以崇尚虚无、以无为本的思想进行批判。有人认为,它是自然人性论。
丧礼,无论具体的仪程如何,最终是为了表达和抒发丧者的哀情。他关切人的内心的生存活动与情感状态,将之视作为学工夫的出发点和落脚处,并从人情表达之需要的角度重新理解礼乐制作的意义。无论是人性的最初的发端,还是后天的教化活动,最终都凝结于此。②钱穆说:子游、子夏于此(文学)最所擅长,不惟子贡、宰我、冉有、季路非其伦,即颜、闵、冉伯牛、仲弓视之,殆亦有逊色,故游、夏得于三科之外特标文学一目。
子夏的不足,是缺乏内在的深爱。第三部分(13~20章)以学为主题,以心术为关键,以主心或生德于中也就是内心的成德为宗旨。
(20)从思想的演进历程看,若《乐记》果为公孙尼子的作品,则它之前,或有另一个文献是其思想的来源。其性-情-道-教的思想格局,被子思吸收、整合进了以德-行为核心的思想系统,导出了先秦儒家道德心性论的大传统。子夏致力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,对己、对德,以及它们所依托的人的内心活动,是缺乏深刻理解的。(40)《性自命出》的人性论架构,为儒家人性论主张的后续演进和分化奠定了基础。
(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127页) (34)钱穆说:善人质美,行事一本天性,故能不践迹,犹谓不照前人脚印走路,即不依成法。古人著述不易,如果学者的思想有所演进,或对同一命题找到了更为简约或合适的表达,应该会直接体现在最后定本之中。这个意义上的本,与孔子对礼之本的理解是相近的。(12)若与孔子对颜渊问仁的回答作一对比,就可以看得更加明白。
性是出于命的,命是源于天的。进入专题: 子游 性自命出 。
推行乐教,可以由内而外达到民德的风化。若《性自命出》出自子游,便可以理解,它一方面影响了子思《中庸》性-道-教的思想格局,一方面也影响了公孙尼子《乐记》的思想。
故我们可以说,子思虽或与曾子有过师生之谊,但其代表性的思想则是继承和推进了由子游所开创的思想道路。此间,子游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人物。(19)所以,从思想主旨或核心关切的差异看,我们更愿意将《性自命出》与《乐记》视为不同作者的作品。他擅长文学,尤得力于乐教,故其学重本。主张子思的学者,看到了《性自命出》与《中庸》前三句的隐括关系。(《性自命出》) 气是古人追究事物的原初状态或根据时,经常会借助的物象。
……但这一系,事实上也就是子游氏之儒。④梁涛:《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8年,第183、180页。
这个方面,子夏是有所欠缺的。(32)关于道四术的理解,分歧很大。
更直接的证据是,郭店本《性自命出》的一段话(上博本缺),与前引《礼记?檀弓下》子游的话基本相同。王锷认为,《礼运》的主体部分是子游记录,大约战国晚期掺入了阴阳五行家之言(王锷:《礼记成书考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7年,第241页)。
(22)陈来:《郭店竹简〈性自命出〉篇初探》,《竹帛〈五行〉与简帛研究》,第35页。(《论语?子张》)子夏眼中的好学,是每天学一点新的东西,同时不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。此言其未经学问,虽亦能善,而不到深奥处。⑩朱子曰:‘而止二字,亦微有过于高远而简略细微之弊。
子游在礼乐之教中对本的追求和体贴,使他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活动与情感变化。⑤在《集注》中,他自己先解释了一遍,然后不厌其烦地四引程子之言。
其含义相当于有善、有不善,即有善的部分、有不善的部分,都是人性之所固有。(38)简文此句上下文都是类似的意义结构。
有子认定,这不是孔子的话。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强的主张。
对于《性自命出》而言,这样一个思想结构,不仅仅体现在局部的表述上,更体现在其文章层次的总体安排上。在人际之间,如上面提到的性善者便是善,若再有性恶者便是不善。(32)由于人性的活动,要在人心中表现。故世子作《养(性)书》一篇。
表现于外的,自然是喜怒哀悲之情。如郭沫若说:‘子思之儒和‘孟氏之儒、‘乐正氏之儒,应该只是一系。
他对本的重视,源于乐的造诣。心术论的提法,见赵法生:《心术还是心性?——〈性自命出〉心术观辩证》,《哲学研究》2017年第11期。
竹简说,喜怒哀悲之气是人性的潜伏状态。从习于孔子的礼乐之教,到以性情-心术论的展开,融摄孔子的礼乐之教与成德之学,可以说是子游之学的必然结果。
顶: 57踩: 5
评论专区